機構傳訊及活動 | 出版物「罕罕」而談

荒謬與理所當然

20201124

一位有肢體、視覺、聽覺等多種殘疾的獨居罕病患者,靠綜援為生。她因吞嚥困難,需要食用軟餐,遂向為她提供嚴重殘疾人士康復服務的機構求助,得到的答覆是,機構沒有做軟餐的廚房,不能提供,叫她自行解決。

她向同區一個有軟餐供應的長者綜合家居服務機構查詢,回覆是她要放棄原先的殘疾人士服務,才能向她提供有軟餐的長者家居服務。

她需要的是殘疾人士服務,只缺軟餐。三餐溫飽欠奉,別無他法,唯有向罕盟求助。

罕盟於1022日去信負責康復服務的社署助理署長,請她協助;社署同事回覆稱,長者服務不屬其工作範圍,愛莫能助。罕盟因此於114日去函社署署長,請他出面協調。終於,可口溫暖的軟餐在1117日送到這位殘疾人士家。

我們無從得知事情是否最終由署長發功才能解決,不過從一份軟餐,卻反映一些看似荒謬的現象,在社會服務運作中似乎是理所當然。

首先,軟餐在社會服務機構早有提供,無需增添服務項目,問題是它只由長者服務機構提供,使用者要軟餐,就必須放棄殘疾人士服務。其次,以關愛公義為訓的前線專業社工,未有因應個別使用者的實際需要,設法回應。第三,承接社福服務的機構,只是僵化地執行社署計劃,個別使用者的需要未在考慮之列。最後,負責全港社會服務的社署,內部也是各自為政,鐵路警察,各管一段。

從這份軟餐,反映社福服務有時欠缺的不是財務資源和專業人員,而是整個服務體系是否將使用者的需要放在首位,知行合一地以回應使用者的需要為己任。

我們讚賞社署和相關服務機構應對此事從善如流,迅速切實地回應了這位殘疾人士的需要。我們期望康復服務與時並進,從批發式的板塊服務提昇到有效適時回應個別使用者的精準服務,真正做到以人為本。

撰文:曾建平